温故“一九四二”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再看《温故一九二》,已是四年后的今天。
同开始看到时的感觉不同,现在除了震撼,已有些余味,大概是船要开动时的感觉――咣荡咣荡的摇摆,起伏,不能压抑的慌乱。

在重温灾难现场之后,我来到作者欲挥的思想之中,探询那层掩盖的事实。

历史上能装孙子的人不少,李世民,赵匡胤,朱元璋,他们都能装,也装的挺像那么回事――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后装了一回,让世人都知道他的无奈;赵匡殷在喝酒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装了,免得人走茶凉被人骂“过河拆桥”;朱元璋装的最彻底,也是最可恨,装的让人恨不得挖出尸体来鞭尸枪毙一百次都不解气。当然,这些都是历史人物,历史政治家,已经oVeR了,起码在一九四二oVeR了,不能祸害到这个时候的中国,但我们可以总结到,能成为历史“人物”,历史政治家,不但要有手腕,必然也要会做人,那么装孙子的技术也势将高人一等,那么,我们要找哪个统治者呢?

史料记载,这个时期执政的国家最高元是蒋介石。

老蒋的生平,充满着惊涛骇浪。政治家的生涯使他狡诈似狐狸,老辣如油条。面对这么一个人,换成是谁,也要小心谨慎,即便如此,也要作好随时被推出午门斩的心理准备――老头心理想什么,一般人不知道。

说远了,一九四二年,蒋在重庆黄山官邸遥控中国,作为中国为时最高统治者,蒋为中国所作出的一切,有功有过,我书读的不多,却也略知一二,也不细说,到此打住,我们转过头去,看看老蒋是如何救灾的。

如同历史上大多执政者的性格一般,老蒋也心思细密,善猜多疑。抗战的艰苦(也许是抗共,也许是抗日,这里不谈),民生的苦难,他身为国家最高元,比一般人知道的并不少,但正如作者所言,“同样作为摆在他文件餐桌上的,还有:宋美龄访美、甘地绝食、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等等。这些事件中的任何一桩,放到一九四二年的世界环境中,都比三百万要重要。五十年之后,我们知道当年有邱吉尔、甘地、仪态万方的宋美龄、斯大林格勒大血战,有谁知道我的故乡还因为旱灾死过三百万人呢?”

这些话,令我“浮想联翩”难以抑制。

归根结底,三千万灾民在中国,只是当时中国总人口的1/1o多一点,而在老蒋看来,上报的官员因河南地区乃抗战最前线而谎报实情,故意夸大,加上死人的年代多的很,天灾**势不可免,相比之下,这又算得了什么呢?所以老蒋当时的想法――可能有灾情,但不会这么严重――确实比较正常,后来关于此事的研究作者们认为老蒋不体恤民生,不爱民如子,确是冤枉。

但是,当老蒋并未作出救灾的指示时,他的想法是什么呢?在我看来,也许是宋美龄访美,也许是甘地绝食,也许是斯大林格勒大血战,因为这在世界历史上,都是有着绝对重要地位的事件,也是可以瞬间改变一个时代的事件,他错过,或者一个错误,就会成为历史罪人,同样,相反地,处理得好,就是民族伟人,就是英雄。所以,当老蒋听到河南有灾祸,祸及三千万黎民百姓时,他不甚了了地说了句“可能有灾情,但不会这么严重”,也是可以理解的,那些所谓的作家们的指责,似乎欠妥。

后来生的一些事,成了灾祸后的必然,也是老蒋“大意”后的结果。

史料记载,“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,河南生大旱灾,景象令人触目惊心。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。大旱之后,又遇蝗灾。‘水旱蝗汤’,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。”。而在这之后呢?那些灾民又如何呢?

前面已经提到灾祸中的辛酸,我已不忍再次猝读,但字里行间的辛酸处,我无意中现了如下一段话:“关东比陕西富庶,易于人活命。但我(作者)考察历史,我故乡(河南)没有向关东逃荒的习惯:闯关东是山东、河北人的事。我故乡遇灾遇难,流民路线皆是向西而不是往北。虽然西边也像他的故乡一样贫瘠。当然,一九四二、一九四三年还有一个特殊情况,就是东北三省已被日本人占了,去了是去当亡国奴。”当我再次读到这里,我忽然明白,中国人的骨气是如何之硬,中国人的尊严,是如何的不可挑战!面对如此残酷的饥荒,死亡在逼迫着每个人,意志力走到了最边缘,人性早已不复存在,就是这样的情况下,仍没有人会为了生存而当亡国奴,仍没有人为了那一口残饭出卖国家,因为他们仍存在希望,因为他们仍有他们的军队,他们仍有守卫中国的,守卫他们自己的士兵!

看到这里,我不禁为我的先人暗自喝彩:他们失去了生命,却得到了尊重;他们纵然死的很惨,死的很苦,甚至死的没有了人的样子,但他们的灵魂仍是光亮的,仍是高大的,仍是值得敬仰的!所以我羞愧,我羞愧着为同为中国人看到这些字眼而耻于承认自己是灾民的后代!

当美国《时代》周刊记者白修德,以及英国《泰晤士》报记者哈里逊?福尔曼将灾难的照片交给老蒋过目时,这位当时中国的最高元,国民党最高执政官,终于作出了迟来的决定:救灾――虽然很迟,但三千万河南人没有死光,还是要感谢他的,感谢他的赈灾款,感谢他的赈灾食物,感谢他作出赈灾的决定!

也许老蒋当时的灰头土脸有些掉面子――确实,在本地的报纸《大公报》刊载《豫灾实录》、《看重庆,念中原》等报告文章后,在封停了《大公报》,解雇了战地记者之后,在《时代》周刊向全球报道这一不得不正视的事实后,终于作出这个决定,是有些作为执政者所不该的后知后觉,但我们在前面也说过,同样是一件事,不同的视角,不同的位置,作出的选择自然也不一样,这点,我们勉强理解吧。

赈灾款在经过层层叠叠的政府机关领导组织之后,终于落实到灾民手中,这时,我们已看不到灾民眼中的感激――没有人会为了一斗米,一石粮而忘了死难的同胞、亲人,感激此时已用不着。

一斗米,一石粮可以救活多少人?

我没经历过这种灾难,不能估计,不过以我个人的量来说,以饿不死的标准来看的话,这些是远远不够的――除非每天都有这种“赈灾款”,否则没有人可以当神仙,当真到了辟谷的境界。

老蒋不是不知道,而是管不了――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老蒋当时敌人太多,军费开销太大,下拨的这些赈灾款(三亿元),不过是面子上好看点,不致“官逼民反”罢了,真正落实到个人手中,每人1o块钱,在那个时代,别说老蒋,智障都知道不够!

另一个问题是,老蒋下拨赈灾款,通过的渠道,每个地方都要剥削一点,都要拿走“一小部分”,都要上缴一定的税额,都要给写“好处费”,真正落实下来,不用我说,每个人大概都会知道,这时候的赈灾款,已经完完全全,货真价实地成了一小撮人的赈灾款了。

综合以上情况,没有人再关心他们的命运,没有人再怜悯他们的遭遇,被时代遗弃的三千万灾民,就这样,饿死三百万人,已经是完全算不上什么了。

我知道我这样说有些冷血,有些没人性,但更没有人性的还在后面呢。

赈灾款救不活三千万人,但日本鬼子可以。

“一九四三年,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,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。日本人在中国犯了滔天罪行,杀人如麻,血流成河,我们与他们不共戴天;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灾区,却是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,救了我不少乡亲们的命。”这样说,可能撇大多中国人于不顾,不过没办法,今天我们说的是“一九四二”,而不是八年抗战,日本鬼子救了三千万中国人,这是事实,是不可逃避的事实!

后面已不用我再多说,日本人救了中国人的命,就这样,主宰河南人命运的小官吏,小地主,都被我们自己人,我们中国人结果了性命,还有那些驻扎在河南境内的大部分士兵,同样地都被我们的人民缴了械。

有人愤慨了:这些汉奸,真不如早饿死!

我冷眼看此人,不屑骂他。

纵然,“日本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,心不是好心,有战略意图,有政治阴谋,为了收买民心,为了占我们的土地,沦落我们河山,****我们的妻女,但他们救了我们的命;话说回来,我们自己的政府,对待我们的灾民,就没有战略意图和政治阴谋吗?他们对我们撒手不管。在这种情况下,为了生存,有奶就是娘,吃了日本的粮,是卖国,是汉奸,这个国又有什么不可以卖的呢?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?你们为了同日军作战,为了同**作战,为了同盟国,为了东南亚战争,为了史迪威,对我们横征暴敛,我们回过头就支持日军,支持侵略者侵略我们。”,但是,是谁人造成了这样的局面?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结果?

章节目录

言情推荐阅读:

草根家族的抗战传奇:遍地烽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草根家族的抗战传奇:遍地烽火最新章节